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食品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城市化和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曾以谷物和蔬菜为主,这源于其农耕传统。如今,中国人的饮食偏好体现了富裕、便捷、健康意识和国际影响的融合。这种转变不仅仅体现在烹饪上,它对公共卫生、环境可持续性、粮食安全和全球贸易都具有重大影响。
截至2025年,中国人口将超过14亿,中产阶级不断扩大,在收入增加、城市生活方式和政策干预等因素的推动下,这些变化正在加速。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受生活必需品和传统观念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不足10公斤,膳食以大米、小麦、蔬菜为主,蛋白质含量也极低,例如猪肉或鱼类。这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社会,当时的粮食安全主要依靠主粮,以防止饥荒,正如大跃进之后的情况一样。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饮食强调均衡,以谷物为主,蔬菜为辅。
1978年邓小平领导下的经济改革引发了一场饮食革命。随着收入的增长——城镇家庭平均收入从1978年的约343元人民币增加到2020年的3.6万元人民币以上——消费者的饮食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到了20世纪90年代,肉类消费量开始激增,象征着繁荣。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肉类摄入量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人均约20公斤增长到2014年的66公斤。这种“营养转型”与全球发展中经济体的模式相一致,在这些经济体中,财富的增长与动物蛋白和加工食品消费的增加相关。
21世纪初,全球化引入西方饮食,标志着进一步的转变。肯德基和麦当劳等快餐连锁店根据当地口味调整菜单——比如辣鸡翅——推动了方便食品的繁荣。到2010年,城市居民的饮食出现了不平衡:根据一项2025年针对北京成年人的研究,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摄入减少,但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却增加。这些变化并不统一;农村地区则落后,仍然保持着以植物为主的饮食。
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是肉类消费的急剧增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增长了近18倍。到2022年,人均肉类摄入量将达到70公斤,仅为美国的一半,但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飞跃。猪肉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约占肉类消费量的60%,其次是禽肉和牛肉。预计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未来十年全球肉类消费量将增长4790万吨,其中很大一部分由中国推动。
然而,这并非不受控制的增长。健康问题和环保意识正在抑制需求。2022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尽管人均肉类消费量达到49公斤,但消费者对可持续性问题的认识日益加深。2021年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肉类消费量增长了2.4%,但总体趋势表明,由于健康宣传活动的影响,城镇地区的肉类消费量趋于稳定或略有下降。
由于大部分人口存在乳糖不耐症,乳制品消费量一直处于历史低位,但如今已大幅上升。20世纪80年代,乳制品消费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今,不同地区和人口统计数据的差异尤为显著。2023年的一项系统性回顾凸显了其中的差异:城镇居民消费更多液态奶,而农村居民则更偏爱酸奶或奶酪。城镇化推动了乳制品需求,202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城镇化促进了城镇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乳制品消费。
进口食品也激增。牛油果和樱桃等曾经稀有的水果,如今已成为中产阶级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1年,中国的蛋白质供应量超过美国,植物性食物仍占摄入量的50%以上。这种多样化趋势也体现了全球贸易联系,其中包括一些外来物种。
与肉类消费占比过高的趋势相反,植物性食品正在蓬勃发展。素食和纯素食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不到100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20亿美元,预计很快将达到130亿美元。受健康、伦理和环境的驱动,植物性食品也成为其中之一,例如植物汉堡等肉类替代品。一项2025年的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更看重这些产品的营养成分。
蔬菜和水果消费量依然居高不下:人均年蔬菜408公斤,水果64公斤,远超美国(163公斤蔬菜,55公斤水果)。大数据分析显示,疫情过后,蔬菜摄入量增长了3.6%,而水果摄入量下降了10%。变化在于:新鲜农产品在2025年成为搜索量最高的产品,并从2023年起超过零食。
城市生活方式推动了方便食品的流行。西式即食食品和零食也得到了改良,例如融入当地风味的方便面。2007年的一项研究(近期更新的分析)将此与收入增长和时间限制联系起来。然而,健康趋势正在将消费者的偏好转向“清洁标签”产品;73%的消费者愿意为更健康的选择支付溢价。
到2025年,中国将有超过60%的人口城镇化,城市生活将深刻影响饮食结构。城镇居民对肉类、水果和鸡蛋的需求增加,而对谷物和油的需求减少。一项2024年的研究量化了这一点:更高的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改善了粮食安全,但给耕地带来了压力。根据2021年的研究,城镇化还会增加饮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社区饮食环境会影响肥胖;靠近快餐店与饮食结构较差有关。然而,城市化使人们能够获得多样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从而提高总体摄入量。
西方食物象征着现代性。像麦当劳这样的连锁店影响了年轻一代,研究指出,最初文化吸引力大于口味。到2023年,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西方食物融合了现代元素,例如咖啡或汉堡,但往往被“中国化”。像“白人食物”(简单的沙拉)这样的潮流在2023年风靡一时,凸显了人们对外国饮食的好奇。
全球化放大了这一点:中国从巴西、美国和新西兰进口大豆、肉类和奶制品来填补缺口,到 2020 年自给率将下降到 65.8%。
肥胖症(超过15%的成年人)和饮食相关疾病的增多,促使人们更加注重健康。2023年,减肥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日元,健身房和减肥应用蓬勃发展。教育推广植物性饮食;2024年的一项调查也强调了这一点。
可持续性是关键:根据2025年的研究,采用更健康的饮食可以减少10-20%的碳足迹。纯素食主义虽然规模较小(2013年为4-5%),但正在蓬勃发展。
1988年“菜篮子”计划等政策确保了农产品价格低廉,蔬菜价格保持低位。2024年《粮食安全法》旨在实现自给自足,减少对进口的依赖。2025年《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则力争到2030年实现粮食供应多元化。
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影响趋势;2024年7月,由于天气因素导致粮食供应中断,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污染带来挑战,土壤中的重金属影响安全。
饮食因地区而异:受游牧历史的影响,中国北方偏爱羊肉和奶制品,而南方则偏爱海鲜和蔬菜。城乡差异依然存在;根据2025年Rednote的数据,城市地区更倾向于季节性饮食等趋势。
从社会层面来看,年轻一代推动着变革,但经济压力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了“捡剩菜”之类的现象。移民们适应了这种变化:华裔美国人将传统与西方的便捷融合在一起。
预测显示,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到2035年,粮食需求将达到4.37亿吨。到2030年,人们的饮食可能更加符合指导方针,从而减少浪费和排放。中国可能在推动全球需求方面超越印度,但分化的趋势——中国需求趋于稳定而印度则保持增长——将重塑市场格局。
挑战包括平衡增长与可持续性;实现自给自足的目标可能需要农业技术创新。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偏好影响着大宗商品价格,例如大豆进口。
中国人的饮食偏好已从以生存为中心演变为追求理想,这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变迁。随着经济繁荣,肉类和方便食品的消费不断增长,而健康和可持续性则正转向均衡、植物性饮食。这一转变为我们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管理营养,并通过政策确保公平提供了经验。随着中国应对这些动态,其选择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连锁反应,凸显文化、经济和环境在塑造我们饮食习惯方面的相互作用。
© Chinese World 华人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