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数字人民币,正式名称为电子人民币(DCEP),代表了央行数字货币(CBDC)领域的开创性尝试。电子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PBOC)于2014年启动,经过多年研究,已从部分城市的试点发展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积极推行数字人民币不仅仅是技术升级,而是一项受经济、政治和地缘政治需要驱动的多方面战略。
截至2024年中,数字人民币拥有超过1.5亿用户,并在10多个地区运营,交易范围涵盖从日常零售购物到企业对企业支付等各个领域。数字人民币是国家支持的法定货币,与实体人民币(RMB)1:1挂钩,旨在成为中国任何实体都无法拒绝的法定货币。
现在是时候分析中国推动电子人民币的核心原因了,分析国内动机,例如提高金融效率和控制力,以及国际抱负,例如挑战美元主导地位和与“一带一路”倡议(BRI)等更广泛倡议相结合。
中国数字人民币计划的核心是一系列国内要务,旨在实现金融体系现代化、促进包容性,并在日益由私营科技巨头主导的经济中加强国家监督。
一个主要驱动力是促进庞大而多元化经济体的金融包容性。中国拥有约14亿人口,但仍有一些社会群体,尤其是农村地区,未能获得传统银行服务的充分支持。电子人民币旨在通过提供现金的数字替代品来弥补这一缺口。这种替代品可通过移动钱包使用,除智能手机外,几乎无需任何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是其一大关键优势,因为数字人民币消除了与实体货币处理和传统电子转账相关的诸多费用,使低收入用户更能负担得起。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强调,为应对数字经济的增长,零售支付服务需要“更加便捷、安全、普惠、保护隐私”。试点项目已展现出实际效益,例如与现有二维码系统无缝集成,从而加快企业对企业和银行对企业的结算速度。
到 2025 年,电子人民币将在科技创新中心深圳等知名地区推出,彰显其在简化城市支付流程、同时将支付范围扩大到服务欠缺地区方面发挥的作用。
国内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从支付宝(由蚂蚁集团运营)和微信支付(腾讯运营)等民营金融科技巨头手中夺回控制权。这两家公司占据了中国90%以上的移动支付市场,每年处理数万亿元人民币的交易。这些平台彻底改变了支付方式,但也形成了绕过传统银行的双头垄断格局,引发了人们对系统性风险和数据垄断的担忧。数字人民币代表着向政府主导技术的“180度大转弯”,利用数字钱包和二维码等类似的基础设施,但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
这种转变使国家能够降低银行挤兑等风险,因为用户可能会迅速将银行资金提取到私人钱包。每日兑换限额(例如,在某些试点中最高可达10,000元人民币)有助于稳定银行体系。此外,电子人民币能够通过集中式数据库进行身份映射、交易追踪和大数据分析,从而实现高级监控,有助于反洗钱、欺诈检测和资本管制合规。隐私性被吹捧为一项功能——“受控匿名”,即用户对商家使用假名,但当局可以追踪。
加密货币的兴起构成了早期威胁,促使中国彻底禁止加密货币,同时加速发展央行数字货币(CBDC)。数字人民币的设计初衷明确是为了防止比特币或稳定币等资产的“货币替代”,因为这可能会侵蚀人民币的主权。通过提供国家认可的数字替代方案,中国可以稳定其货币体系,抵御波动性较大的私人货币。
通过可编程功能(例如用于定向刺激或有条件支付的智能合约),经济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增强,从而实现精准的货币政策实施。在后疫情时代,这种能力支持快速的经济干预,例如为刺激消费而试点发放的电子人民币。
除了国内改革之外,数字人民币还是提升中国全球影响力的工具,特别是在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和与战略举措相结合方面。
一个核心动机是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尽管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GDP,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却相对滞后。电子人民币通过实现高效的跨境交易,绕过受美国利益主导的传统中介机构SWIFT,从而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多CBDC桥(mBridge)等项目涉及与其他央行合作,以创建基于CBDC的无缝支付平台。
在贸易领域,数字人民币可以作为石油期货或双边协议的计价货币,正如巴基斯坦转向使用本币一样。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伙伴,数字人民币可以提供透明的贷款发放和承包商付款,从而增强管控并降低腐败风险。到2025年,与“一带一路”倡议“数字丝绸之路”的整合将把包括金融科技在内的数字基础设施扩展到16个国家,促进人民币在电子商务和支付领域的使用。
在中美关系紧张的时代,电子人民币可以作为对冲制裁的工具。它使中国企业能够避开美国控制的系统,从而有可能规避对华为等实体的限制。
然而,人民币可能“在重要的全球金融交易中绕过美元”,挑战美元在国际支付中80%的份额。这符合中国建立多极金融秩序的长期目标,人民币将凭借技术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数字人民币类似区块链的功能使各国央行之间能够建立点对点网络,从而降低结算成本和摩擦。然而,由于中国缺乏美元那样根深蒂固的网络,全面实现数字人民币需要建设基础设施。
美国近期的举措,例如针对银行发行稳定币的《GENIUS法案》,加剧了中国的担忧。这些美元支持的资产通过提供可编程且流动性强的替代方案,威胁到资本管制。作为回应,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白皮书强调了私人稳定币的风险,并将电子人民币定位为一项主权应对措施。这种防御性立场凸显了中国利用受监管的数字货币“占领空间”的战略。
中国的实施体现了其对金融科技领导力的承诺。作为早期采用者,中国为全球CBDC树立了标准,并影响着其他国家的设计。中国人民银行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互操作、创新”的体系,这与全球趋势相契合,同时试点项目也测试了其可扩展性和安全性。通过加倍推进电子人民币,中国将自己定位为国际CBDC规范的“决定性声音”。
中国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是国内效率、国家管控和全球雄心的精心考量。它既能满足包容性和稳定性等迫切需求,又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地缘政治韧性等长期目标。
随着电子人民币的扩张,它可能会重塑全球金融格局,引发美国等国的回应。然而,在不断变化的技术和监管环境下,成功的关键在于平衡创新与信任。到2025年,数字人民币将成为中国以国家为中心的数字化未来愿景的证明。
© Chinese World 华人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