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即芯片,是从智能手机、计算机到军事系统和人工智能等所有产品的关键组件,因此控制其生产和供应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主导地位。
“芯片战”是指围绕半导体技术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竞争,主要发生在美国和中国之间,但也涉及日本、韩国、台湾和荷兰等其他国家。
芯片战争源于战略、经济和技术因素的结合,因为半导体是现代经济和军事能力的基础。
半导体为先进的军事系统提供动力,包括导弹制导、无人机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战争。美国担心,中国获得尖端芯片可能会增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实力,甚至可能超越美国的军事实力。
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将商业技术进步融入其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引发了人们对军民两用技术可能军事化的担忧。
美国的目标是保持技术优势,正如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在 2022 年所阐述的那样,他强调需要在先进的逻辑和存储芯片领域保持“尽可能大的领先优势”,摆脱之前只保持几代领先的“滑动比例”方法。
半导体是全球经济的支柱,推动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5G等产业的发展。掌控芯片生产和创新,就等于掌握了经济霸权。
美国认为中国芯片技术的崛起对其在全球价值链高价值领域的主导地位构成了威胁,而英特尔、英伟达和高通等美国公司在这些领域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相反,中国寻求自给自足,以减少对外国芯片的依赖,中国认为这是一个战略弱点,尤其是在美国的限制暴露了其对进口的依赖之后(中国在芯片进口上的支出超过了石油)。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高度集中,台湾(台积电)生产了全球92%的最先进芯片(10纳米以下),而荷兰(阿斯麦)则垄断了对先进芯片制造至关重要的极紫外(EUV)光刻机。这种集中化带来了风险,尤其是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例如中国可能入侵台湾)的情况下。
美国指责中国窃取知识产权并强制技术转让,声称此举破坏了美国的创新和竞争力。
人们担心中国制造的芯片,尤其是关键基础设施芯片,可能存在用于间谍或破坏的漏洞或后门。
芯片战是中美争夺全球霸权的更广泛竞争的一部分,两国都将技术领导地位视为塑造21世纪世界秩序的关键。
美国试图通过让盟友和伙伴对抗中国的技术野心来保持其对盟友和伙伴的影响力,而中国则旨在建立一个替代的技术生态系统,并可能将其他国家拉入其轨道。
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主导包括半导体在内的高科技产业,从低成本制造业中心转型为全球科技领导者。
北京的巨额补贴(2024 年对芯片行业的补贴为 475 亿美元)和对传统芯片(较老的技术)的投资可能会导致全球市场泛滥,并可能扰乱西方产业。
美国和其他国家在芯片战争中采取了从出口管制到产业政策等一系列策略。中国则采取了应对措施,以实现自力更生并进行反击。以下是主要措施:
美国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限制中国获取先进的芯片和制造设备。
2022年10月,美国对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先进芯片以及能够生产小于16纳米芯片的半导体制造设备(SME)实施限制。此外,美国还将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DPR)的适用范围扩大到28家中国公司,并禁止美国公民协助中国芯片研发。
华为、中芯国际和其他 13 家公司(例如北京必仁科技)已被列入美国实体名单,由于国家安全风险,禁止它们获取美国技术,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开发方面。
2023年10月,美国进一步加强管控,以堵塞漏洞并扩大受限制技术。美国将这些管控措施延伸至域外,以制裁相威胁迫使外国公司遵守规定,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全球监管帝国”。
美国已说服荷兰和日本等盟友限制关键芯片制造技术的出口。
荷兰(ASML 所在地)自 2023 年 9 月 1 日起对光刻设备实施出口管制。
日本限制先进芯片制造工具的出口。
美国推动建立“芯片四国联盟”(美国、日本、韩国、台湾)或G7+等小多边框架,以联合盟友对抗中国。
《芯片与科学法案》(2022 年)拨款 2800 亿美元用于促进美国半导体制造、研发,旨在减少对外国供应链的依赖,到 2032 年占领全球芯片市场的 30%。
美国鼓励台积电等公司在亚利桑那州建造晶圆厂,尽管这些工厂仅能生产台积电台湾产能的一小部分(占其总产量的 3%)。
美国投资加速器是通过 2025 年的行政命令建立的,负责监督半导体制造以确保战略协调。
拜登政府计划到2025年将中国半导体的关税提高一倍,从25%提高到50%,以应对中国传统芯片可能造成的市场泛滥。
特朗普于 2018 年启动的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的政策一直延续,目的是对中国施加经济压力,但这也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成本。
美国限制中国研究人员进入其大学,并启动了“中国倡议”(2018),以打击所谓的经济间谍活动,但这引发了人们对限制中国人才会扼杀创新的担忧。
中国已向芯片行业投入数十亿美元,其中包括2024年475亿美元的专项资金和1430亿美元的补贴,用于发展本土供应链。
专注于传统芯片(较老的节点)使中国在这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每天生产10亿块芯片供国内使用,并有可能席卷全球市场。
中芯国际的7纳米芯片和华为的人工智能芯片(尽管受到美国的限制)等创新,表明中国在自力更生方面取得了进展。
中国于2023年限制了芯片生产所需的关键矿物镓和锗的出口,以向西方科技产业施压。然而,专家认为,由于全球存在替代资源,此举的长期影响可能有限。
2023年5月,中国以安全风险为由,禁止美光公司芯片进入其关键基础设施,此举影响了一家重要的美国供应商。
在出口管制生效前,中国企业利用延期和豁免政策,囤积了来自荷兰、日本等国的半导体设备。
中国正在探索创新解决方案,例如清华大学计划建造用于芯片制造的粒子加速器,以绕过西方光刻技术的限制。
中国的“删除美国”指令要求国有企业替换外国软件和硬件,以促进国内技术的采用。
自 2023 年以来,反间谍法的范围扩大,针对的是可能对国家安全的威胁,阻止了外国投资,但加强了对技术的控制。
在美国的压力下,荷兰和日本已限制向中国出口芯片制造设备,其中荷兰重点关注阿斯麦(ASML)的EUV光刻机,日本则专注于精密工具。这些限制措施旨在保护其技术优势,同时与美国主导的遏制中国芯片野心的举措保持一致。
台湾的台积电在先进芯片生产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通过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建设晶圆厂来实现多元化,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韩国(三星和 SK 海力士的所在地)在与美国的结盟和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之间取得平衡,在应对出口管制的同时受益于《芯片法案》。
印度正在成为一个潜在的参与者,与美国结盟建立“可信价值链”,并采用国家驱动的模式发展其芯片产业。
德国和欧盟等国家正在投资国内芯片生产(例如德国的八个半导体项目),以减少对亚洲的依赖,这与美国的目标一致,但优先考虑经济安全。
虽然美国的出口管制减缓了中国在先进芯片领域的发展,但也推动了中国在传统芯片和替代技术方面的创新,有可能形成一个双重半导体生态系统。
这些限制措施可能会适得其反,降低美国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例如,英伟达被排除在外),刺激非美国芯片制造商的发展,并疏远那些担心经济成本的盟友。
过度依赖域外控制可能会使联盟关系紧张,因为韩国和荷兰等国家因与中国的贸易减少而面临经济损失。
尽管中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EUV光刻机和相关技术的限制,其在先进芯片生产方面仍然落后。构建一条完全国产化的供应链可能耗资1万亿美元,而且可能面临效率低下和腐败丑闻(例如大基金)。
习近平的“重政府”方针可能会扼杀私营部门的创新,正如对马云等科技企业家的打压所体现的那样。
芯片战争有可能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分裂成以美国和中国为主导的两个集团,从而增加成本并抑制创新。
台湾、韩国和荷兰等盟友陷入了困境,需要在美国的压力下平衡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印度等新兴市场可能会受益于供应链的重新调整,但先进芯片生产集中在台湾仍然是地缘政治的焦点。
美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之间的芯片战争,是由国家安全、经济主导地位和供应链问题驱动的,半导体是争夺技术霸权的战场。
美国利用出口管制、盟友协调和国内投资来保持领先地位,而中国则通过自给自足、报复性限制和传统芯片创新来应对。荷兰、日本、台湾和印度等其他国家/地区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竞争中寻求自身利益。
然而,由于双方都在努力平衡安全与经济现实,这场战争有可能破坏全球供应链,增加成本,并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结果尚不确定,但其利害攸关——对全球最关键技术的控制权——是前所未有的。
© Chinese World 华人世界